国画《墨荷》在国际拍卖会上,惊艳亮相、艳压群芳

国画《墨荷》在国际拍卖会上,惊艳亮相、艳压群芳

国画《墨荷》在国际拍卖会上,惊艳亮相、艳压群芳

纵观中国绘画发展史,以荷花为主题并以笔墨取胜的画家当属八大山人,荷花是他艺术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笔下的墨荷艺术可谓独步古今、纯以笔墨取胜,其笔墨和形式简练的背后,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审美空间。

八大山人画的荷花

在当代画家中,以画荷闻名于世的当属张大千了,他画荷直追八大山人和石涛的笔法气韵。张大千深谙八大用笔章法气势,并常常临塘观察、写生,取法自然。八大画荷多用湿笔,而张大千兼用渴笔。湿笔墨活、浓郁、深厚、凝练而不滞,渴笔飞白、苍劲、流畅、华滋而不枯。张大千的技巧兼工笔带写意,采用淡彩、水墨、泼墨、泼色等方法,能够画出荷花的各种风姿。

张大千画的荷花

这两位不同朝代的中国绘画大家的艺术作品,早已进入国际艺术市场并得到中外艺术鉴赏家的青睐,他们的作品在国际拍卖会上曾拍出了令人咋舌的高价,一个艺术家在国际艺术市场上的商业价位,往往也代表着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与艺术价值。

2015年3月25日,纽约贞观国际拍卖公司的春季拍卖会,涵括了中国历史上一千多年的书画大家的力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唐代尉迟乙僧的《三羊开泰图》;五代石恪、巨然、黄荃;北宋的文同、宋徽宗、米芾、苏东坡、黄庭坚等;南宋的马远、刘松年、苏汉臣、钱选等;元朝的赵孟、赵雍等;明代的林良、文征明、唐寅、仇英、陈洪寿、宣德皇帝、王铎等;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王时敏、王翚、王原祈、弘仁、金农、郑板桥、傅山等;现代的有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于右任、吴昌硕、丁衍庸等杰作精品。

这次春季拍卖,八大山水的十张册页拍出十四万九千美金;张大千的《深山藏古寺》拍出二十三万三千美金;齐白石的《蟲叶》拍出十九万七千美金;徐悲鸿的《十骏图》拍出二十万美金;石鲁的《春梅独立》拍出三百五十二万五千美金;李可染的《牧童》拍出八万一千两百五十美金。

南无羌佛的国画《墨荷》

然而 ,就是在古今名家荟萃的国际拍卖会上,却惊世骇俗地出现了一幅国画作品《墨荷》,起拍价为一千零五十万美元。来自世界各国的买家竞相角逐,经过数轮竞价以后,一位美国白人挫败了来自巴黎和东南亚的竞争者,以一千六百五十万美金(税前价格)赢得了这幅《墨荷》的收藏。拍出了这个前无古人的画价记录。

这幅夺魁古今名画之冠的《墨荷》为镜心水墨纸本,十平方英尺大小,以单价尺寸计,则是每平方英尺一百六十五万美元。

人们在震惊之余,不禁叩问这幅作品的作者是谁?原来,这幅画的作者是世界顶级的大艺术家南无羌佛

这次拍卖会上,收藏家鉴赏家们一致认为: 祂的绘画艺术,继承发展了东方文人画传统,并把这一古老的画种的艺术境界发挥到登峰造极。

《墨荷》,属大写意风格,墨色酣畅淋漓,墨色从明到暗的层次几乎达到了极致,生辣松动的笔法,营造出一派空灵苍润的鲜活气象。画境中的荷塘,似有阵风吹来,田田的荷叶,顿然随风舞动起来,娇美的荷花与莲蓬,仿佛在莲叶中躲闪着、调皮地捉起了迷藏。而笔意简率、线条劲力的提款,在抒情达意的同时,更巧妙地加强了构图的取势与均衡。

南无羌佛用独具哲理的绘画语言,深刻地表现出表象世界的无常本质。画面清新灵动,水韵绵绵,散发出浓浓的诗意。祂对古今中外的绘画艺术均有着深厚全面的素养,这幅《墨荷》把抽象主义、表现主义融于具象之中,极大地拓宽了人类绘画艺术的表现广度。(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寒东

国画《墨荷》在国际拍卖会上,惊艳亮相、艳压群芳

此文章鏈接:https://hhdorjechangbuddhaiiidharma.com/2024/05/19/%e5%9b%bd%e7%94%bb%e3%80%8a%e5%a2%a8%e8%8d%b7%e3%80%8b%e5%9c%a8%e5%9b%bd%e9%99%85%e6%8b%8d%e5%8d%96%e4%bc%9a%e4%b8%8a%ef%bc%8c%e6%83%8a%e8%89%b3%e4%ba%ae%e7%9b%b8%e3%80%81%e8%89%b3%e5%8e%8b%e7%be%a4/

#南无羌佛 #八大山人 #墨荷艺术 #荷花 #张大千 #贞观国际拍卖公司 #《墨荷》 #大写意风格 #无常

又一传世的南无观世音菩萨画像珍品

又一传世的南无观世音菩萨画像珍品

又一传世的南无观世音菩萨画像珍品

在我国绘画史上,很多绘画大家都以南无观世音菩萨为题材画像,这些艺术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其原因在于南无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象征。这些崇高的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内心世界,启发塑造着民族之魂。

张大千临摹的初唐画像,国家一级文物

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历代画家画南无观世音菩萨的精品,有水月观音像、白衣观音像、十一面观音像……在这座绘画艺术宝库中,据说有顾恺之等历代大家的作品。

近代民国年间,国画大师张大千曾到敦煌考察,他被这些绝世瑰宝震摄,原定计划在莫高窟观摩三个月,结果在这里醉心临摹学习了两年。如今他画的观音菩萨像已被世间誉为难得一见的绘画珍品。

张大千临摹的唐代壁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南无羌佛,绘制了一幅南无观世音菩萨的画像,引发了国画界的极大反响。这幅工笔画中的南无观世音菩萨身着白衣、面目清雅慈祥,似乎在天乐的伴随下款款而行。菩萨面如粉玉,秀眉丹唇,眼神内敛,闪烁着慈悲之光。

菩萨佩戴的璎珞玉佩,似发出悦耳的脆响,脚下的粉白色和墨绿色彩莲散发着清芬,服饰上的彩带迎着微风翻飞起舞。整幅画格调脱俗、气势磅礴,千百年来,华夏儿女在梦中无数次期盼的南无观世音菩萨,仿佛从浩瀚的宇宙中向我们走来。

南无羌佛笔下的南无观世音菩萨

令人震撼感叹之余,凑近画面细观,会发现菩萨满头的青丝之中,端坐着南无阿弥陀佛,佛像身着红色法袍,坐在粉白色的莲台之上,比例很小,但形态却庄严精致。

菩萨左脚下的墨绿色青莲与服饰上镶嵌的深蓝色花边,以及飘逸的发泽形成的黑色块,与淡黄褐色背景以及白衣法袍形成了节奏明快的黑白灰关系。

画面用色以大面积的淡黄褐色为背景,来衬托洁白淡雅的服饰,以光彩夺目的色彩做镶嵌式的点缀,如此一来,画面基调显得既庄重圣洁又不失华贵。

菩萨的服饰占据画面的面积很大,如果处理不佳,势必会使画面显得空洞苍白。然而,卓越的艺术巨匠恰恰洞悉了这一契机,在保持服饰整体明度的前提下,倾注了大量的高质量笔墨。灵动细密的线条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舒缓的轻云、有的轻柔似夏日的凉风、有的遒劲有力似湍急的瀑流……线条的穿插排列虽然密不透风,却纹丝不乱秩序井然。这卓越的线描技法,把轻纱曼妙的质感体现得无以复加。

莫高窟中唐画像,张大千临摹

线是绘画史上最早的绘画语言,也是工笔人物画的灵魂骨架。“线”作为国画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一直被历代画家所重视,南朝齐梁时期画家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骨法用笔”,多是针对线的阐释。

南无羌佛的这幅工笔人物画,用线灵活多变,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形象,而且精准到位地画出了南无观世音菩萨崇高圣洁的精神气质。这种以形写神的绘画技艺,是历代画家梦寐以求的艺术理想。所以,南无羌佛这幅伟大的绘画作品定会成为后世学习的范本、成为代代相传的不朽经典。

文/秋溟

又一传世的南无观世音菩萨画像珍品

此文章鏈接:https://hhdorjechangbuddhaiiidharma.com/2024/05/12/%e5%8f%88%e4%b8%80%e4%bc%a0%e4%b8%96%e7%9a%84%e5%8d%97%e6%97%a0%e8%a7%82%e4%b8%96%e9%9f%b3%e8%8f%a9%e8%90%a8%e7%94%bb%e5%83%8f%e7%8f%8d%e5%93%81/

#第三世多杰羌佛 #南无羌佛 #工笔人物画 #南无观世音菩萨 #张大千 #敦煌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壁画

历经风雨后,依然如故的红色花蕾-国画《残蕉坠红》

历经风雨后,依然如故的红色花蕾-国画《残蕉坠红》

历经风雨后,依然如故的红色花蕾-国画《残蕉坠红》

重量级的绘画,如心灵的钥匙,其卓越的绘画语言、有力度的笔墨,会直触观者的心扉,即使已经麻木的联想之门也会豁然打开。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幅触目惊心的国画作品《残蕉坠红》直扑眉宇。画面中,暮秋的风,似是沉郁的箫管,悠远寂寂,如泣如诉吹出了茫茫的平沙,无垠的旷野。江涵秋影,荻花瑟瑟,送旅雁南归。秋雨也跟着来了,霹雳啪啦的叩打着芭蕉为箫管伴奏。芭蕉叶上,晶莹的水珠积点成池,摇摇欲坠的蕉叶,吱吱呀呀的咬紧牙关、坚持着。一阵秋风袭来,不堪重负的蕉叶终于慢慢垂下了头,与我一同进入了烟雨梦境。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就有以芭蕉为题材题诗作画的雅好,随着时间的演变,芭蕉竟成了一种文化意象。宋代诗人李清照的一句“绿了芭蕉红了樱桃”时隔千年,至今仍是那么清新惊艳。绵长的历史长河中,多情善感的文人雅士,被蕉雨惊梦,辗转反侧,雨夜难眠,于是,把缠绵悱恻的心相,化为一首首动人的诗句。有的是表达闺阁的寂寞,如:李煜的《长相思》“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有的是表达羁旅思乡的愁绪,如杜牧的《芭蕉》,“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在漫长的历史烟雨中,这些文人雅士似乎把芭蕉的意象意境,都已道尽写绝。

然而,当我推开历史烟雨后的另一扇窗户,看到国画《残蕉坠红》时,那痛快淋漓的笔法、清新独特的意境,顿时刷新了我从前的艺术观念。

画面上,一株风雨过后的芭蕉,已被摧残得凌乱不堪,树干似乎已被扭曲撕裂,阔大的蕉叶也低垂欲折,本来一具婷婷玉立的鲜活生命,已是满目伤痕,似乎已经没了存活的希望。可是,枝干上方一朵饱满的花蕾,却鲜艳欲滴,令人惊奇,这丹心一样的花蕾仿佛没有受过任何伤害,在历经风雨沧桑后,依然完美如故。她存留枝头,仿佛就是为了照亮人间、点醒良知。

国画《残蕉坠红》的用笔浑厚自然,墨色华滋苍润,笔触铮铮如刮铁般,这一系列痛快酣畅的绘画语言,为构筑画面意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国画《残蕉坠红》带给我们的精神感悟与审美超越。在中国绘画史上,屈指可数的艺术巨匠的作品,才可演绎出如此深邃的哲思与意境,才具有超越古今的旷达境界。

撰稿/亚明

历经风雨后,依然如故的红色花蕾-国画《残蕉坠红》

此文章鏈接:https://hhdorjechangbuddhaiiidharma.com/2024/04/17/%e5%8e%86%e7%bb%8f%e9%a3%8e%e9%9b%a8%e5%90%8e%ef%bc%8c%e4%be%9d%e7%84%b6%e5%a6%82%e6%95%85%e7%9a%84%e7%ba%a2%e8%89%b2%e8%8a%b1%e8%95%be-%e5%9b%bd%e7%94%bb%e3%80%8a%e6%ae%8b%e8%95%89%e5%9d%a0%e7%ba%a2/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 #第三世多杰羌佛 国画 #《残蕉坠红》

承载东西方文化寓意的国画《鹰蛇斗》

承载东西方文化寓意的国画《鹰蛇斗》

承载东西方文化寓意的国画《鹰蛇斗》

一声尖利的嘶鸣,黑色幽灵一般的苍鹰,带着死亡的恐怖突然从天而降。一条在古木上游走的白花蛇,还没来得及反应,苍鹰犀利的双爪早已深深刺入它的腹部,蛇本能地挣扎扭曲,浑身上下早已经惨不忍睹……鹰与蛇对视着,它们的眼睛中充满着无端的怒火与死亡的恐怖。鹰张着嘴发出凶残的吼叫;蛇也张着嘴,撕裂的身体痛得它肝肠寸断。一场鹰蛇相搏的惨烈场面,使人不寒而栗、惊心动魄。

这是国画作品《鹰蛇斗》所展示的一个真实场景。观画后,在震撼之余,不禁令人思忖其画面的内在寓意。

西方哲学家尼采,曾把鹰与蛇这两种动物,作为特定的艺术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他把傲视一切的苍鹰,设计为理智与精神的化身;让蛇这个生活在晦暗地带的生灵,充当为欲望的象征。在他看来,精神和欲望是不可相互诋毁的,它们虽相互对立却也相互依存,精神通过物质来与现实接轨,而物质则通过精神提升自身的价值。

若以尼采的理论解读人类的文明,那这个文明就如鹰与蛇的寓意的统一体。高端的精神追求,离开如蛇一般踏实的物欲生活便无从体现;而单纯的物欲生活,离开雄鹰一般的高瞻远瞩也一样无从升华,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这样理想化的人文设计,只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回过头再来欣赏这幅触目惊心的国画作品,其审美寓意也慢慢呈现出来。

《鹰蛇斗》是一幅借物喻人的国画,画者是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化巨匠,祂对东西方文化的观念以及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了如指掌,对众生的命运关怀更是无以复加。祂之所以把鹰蛇殊死相搏的厮杀场面,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似乎就是要唤醒我们的悲悯之心,参透六道众生的生存艰难与悲惨。在这场悲剧中,苍鹰看似是获胜者,其实,等待它的下场如何?说不定就在它饱餐蛇宴时,捕猎者早已瞄准了它的性命。这就是六道有情可怜而真实的生活状态。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这样具有无量悲心的巨圣,常常用种种智慧善巧的艺术形式警示我们,要去正视生命的悲苦,从而启发引导人类去冲破自身命运的桎梏,步入光明幸福的坦途。

撰稿/韬光

承载东西方文化寓意的国画《鹰蛇斗》

此文章鏈接:https://hhdorjechangbuddhaiiidharma.com/2024/04/15/%e6%89%bf%e8%bd%bd%e4%b8%9c%e8%a5%bf%e6%96%b9%e6%96%87%e5%8c%96%e5%af%93%e6%84%8f%e7%9a%84%e5%9b%bd%e7%94%bb%e3%80%8a%e9%b9%b0%e8%9b%87%e6%96%97%e3%80%8b/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 #第三世多杰羌佛国画 #《鹰蛇斗》

梦幻的南国情调—国画《版纳风情》


梦幻的南国情调—国画《版纳风情》


梦幻的南国情调—国画《版纳风情》

苍老的大榕树皮落骨显,却巍然屹立,仿佛在无言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隆起的树根向四周延伸,仿佛要把生命之脉传递到远方,用生命的热情去温暖大地与河流。树根与圆润光滑的鹅卵石依偎,似是一对不离不弃的伴侣,时间久了,竟没人在意它们是树根还是石头,就像是一对彼此依靠的迟暮老人,谁都离不开谁。

树根的周边,是被具象的描绘而激活的白茫茫缥缈空间,给人们带来无限延伸的想象;白茫茫的雾气里,是汪汪一碧的水域,伴着柔和的阳光洒在林子周围;看不到头的湖泊河流,滋养着浑厚的老树根,支撑着它历尽无数沧桑,任凭风吹雨打,最终筑出一片天地。

盘根错节的树根,扭动盘旋分布在画面中,与形态各异的顽石、雕塑般的庞大树干以及与之呼应的其它树木,形成画面的主要结构;老树上垂下的零星树叶则以浅绿点缀,与大面积的褐色树干形成对比,这样的画面,令人不禁想到“铅华褪尽留本色,大浪淘沙始到金”的哲学意味。

树下有三位姿态各异的俏佳人,在水天一色之下,享受着这涓涓流淌的溪水。她们有的在抚弄刚刚洗过的头发,有的在皖纱,有的在汲取清澈的溪水。

榕树、溪水、和阳光,还有那身着民族服饰的丽人,构成了一曲南国情调,让人耳边仿佛听到了葫芦丝的倾诉: 魂牵梦绕的,是我秀美的故乡 ……

这是艺术巨匠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营造的美而纯净的精神空间。这幅《版纳风情》犹如洞开一扇时空的窗口,让人感受到一种在乐土中生活的喜悦。在城市里的人们,对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观日趋向往。幸好,有崇高的艺术家为人们的心灵营造了一方净土,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的景致,感受到温馨的情怀,并被暖暖地感动着。

心中的净土就像是一个世外桃源,无红尘之喧嚣,无尘世之烦扰,她承载着世间人的梦想。当黯然来临的时候,心中的净土可以散发悠然的芬芳,让人摒弃烦忧带来的苦楚,轻轻抹掉那些尘埃,注入些许明媚……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绘画作品就像一首无言的歌谣,歌中似乎有道不完的故事,有来自远古的呼唤,还有对芸芸众生的无尽慈爱。

文:明迅

编辑:东莱布衣

梦幻的南国情调—国画《版纳风情》

此文章鏈接:https://hhdorjechangbuddhaiiidharma.com/2024/04/08/%e6%a2%a6%e5%b9%bb%e7%9a%84%e5%8d%97%e5%9b%bd%e6%83%85%e8%b0%83-%e5%9b%bd%e7%94%bb%e3%80%8a%e7%89%88%e7%ba%b3%e9%a3%8e%e6%83%85%e3%80%8b/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 #第三世多杰羌佛 #第三世多杰羌佛国画 #《版纳风情》#艺术巨匠

大寫意的國畫人物畫《達摩祖師》

大寫意的國畫人物畫《達摩祖師》

大寫意的國畫人物畫《達摩祖師》


一尊威光雄立的黑面聖僧,看似沉靜卻折射出無與倫比的精神力量,仿佛穿越千載時空,驀然呈現在面前,這是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國畫《達摩祖師》給我的感受。


這是一幅大寫意的國畫人物作品。從畫面整體來看,厚重大氣的人物造型,純樸濃郁的敷色,賦予畫面高古渾茫的藝術格調。再看畫面局部,朱紅色的袈裟裹著厚重的身軀,銅鍛鋼鑄一樣的面孔之上飄動著如戟的蒼髯,漆黑的眉毛下閃耀著寒潭秋月般的明眸,口中仿佛正吐納著萬古浩氣。


頭髮、眉毛、和鬍鬚用刮鐵一般的筆法寫出;人物的面部輪廓,用鐵線勾勒而成,筆法精道有力,整個畫面的金石氣息,如同濃重的墨色,濃的不能再濃了;畫面下方是以萬鈞的筆力揮灑而成的祖師法袍,飛白的筆觸曲折而又蒼辣,仿佛是天竺通往漢地的千回百轉的萬里山途。


畫面中這位元氣壯霄漢的聖僧,就是踏著一根蘆葦過江的達摩祖師,祖師是禪宗第二十八代傳人,于魏晉南北朝時期,跋山涉水來到中國。


在這裡,達摩祖師遇到了僧材慧可法師。當時慧可法師還是個凡人,講經講得天花亂墜,卻與達摩祖師言語不合,誤認為祖師在侮辱經書,肯定是個魔,他就準備把面前的這個魔鎮伏。


慧可法師的頸項上掛有鐵彈串的鏈子,取下來以後「兵」就削過去了。哪曉得這一削呢,達摩祖師沒有注意,當場就把門牙打掉兩顆,打掉兩顆門牙以後啊,血就流出來了。


面對慧可法師的粗暴無禮,達摩祖師本來馬上準備把牙齒吐掉的,但因為他當時是證果羅漢,考慮到聖人的牙齒不能著地,著地要三年天旱,老百姓就要痛苦。因此呢祖師就沒有吐,就強行把打碎的門牙咽到肚子裡,一聲不吭的飄然過江而去。似乎這一切,如同不曾發生過一樣,這是何等巨大的慈忍之力啊。


後來,慧可法師在達摩祖師德量的感召下頓生慚愧之心,追隨祖師而去。


千百年後,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以卓越的繪畫藝術,重塑了達摩祖師的聖容與超凡脫俗的精神氣質。站在祖師肖像前,一股清澈聖潔的氣息撲面而來,使人的心境豁然一亮,這超越時空的精神際遇,或許就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曠世之緣吧。

文稿/莫忖

大寫意的國畫人物畫《達摩祖師》

此文章鏈接:https://hhdorjechangbuddhaiiidharma.com/2024/03/31/%e5%a4%a7%e5%af%ab%e6%84%8f%e7%9a%84%e5%9c%8b%e7%95%ab%e4%ba%ba%e7%89%a9%e7%95%ab%e3%80%8a%e9%81%94%e6%91%a9%e7%a5%96%e5%b8%ab%e3%80%8b/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 #《達摩祖師》#慧可法師 #證果羅漢 #慈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