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聞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法音《聖德,尊者,法王,大法師為什麼也會不得成就而終結?》,每天檢查反省自己!

此文章鏈接:https://hhdorjechangbuddhaiiidharma.com/2022/08/15/%e6%af%8f%e5%a4%a9%e5%95%8f%e8%87%aa%e5%b7%b1/
最近在按照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七法程序恭聞法音,感受非常深,找到自己知見行持上的大問題。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無上殊勝法》中講到聞法,修行,灌頂,修法的次第及關係,強調了聞法學習佛菩薩經論是一切的基礎。
以聞法建立正知正見作為基礎,功行並進,因緣成熟,才能獲得灌頂的機會,灌頂之後還要以深入聞法付諸實踐繼續育養自己的功行,才成獲得真正的受用解脫。
其實這個道理我明白,這些年也是在這樣的道路上走,時刻警惕自己不要偏離法音,不要趕佛潮攀戲論,也照著去做去修,就這樣似乎是一位佛弟子般的在行進。
但是在聞受《若不如是聞受法音,則勞而無功》的三盤法音後,才找到自己渾渾噩噩,顛倒迷行的大問題就是走過場。一切的走過場是源於聞法走過場。佛陀在法音中明明白白講了聞法的七個程序才是如法聞法,才能受用,但我卻沒有實在的落實。
聞法的七個程序是什麽?
沒有落實如法聞法的害處是什麽?
那麽,如法聞法的好處又是什麽?
1.當法音的悉地加持力來的時候是以如法三業相應來承接,自然受用深。
所以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法音中問:你們聞法聞過了? 聞過聞懂了嗎? 聞懂了做到了嗎? 做到了受用了嗎? 這真的值得深深反思。
在這三盤法音中,佛陀把聞法的方法次第,修行做功課和證悟空性,乃至法報化三身的修持依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一盤接一盤變換角度乃至層層深入,不斷的提示如此深沈的法義修證要靠如法的聞法才能獲得。
又講出我們一切的不能受用的原因是因為在聞法上出了問題,聞了白聞,業力來了一下子又昏了,要不了多久就忘得一幹二凈。
即便聞的多,記的多,也免不了只是死記硬背數他人珍寶,不能轉化成自己的知見。聞法的轉化率低,就好比吃的東西,運化不好,消化吸收不到,營養也沒有辦法讓身體受用。
在聞法習經中依照七法進行,將法音法著中的法義轉化成為自己行持的指南,真正打開自己的開關,才能依教奉行。
為什麽說打開開關呢?因為自我的修行,往往明白道理,但是沒有去不折不扣實施的,因為法理明白的不夠透徹,不容易發真心,發願力,沒有願力就無法沖破自己的業力,也就無法行動起來真修實練。所以聞法要深悟體解,提高轉化率,最終將法義道理轉化為行動力。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為什麽要聞懂佛法呢?2500年以前 南無釋迦世尊將佛法傳到我們這個世界的時候,所有的弟子是怎麽達到成就解脫的呢,他們那時候沒有趕佛潮上廟會這一說,他們隨時恭聞世尊的說法,功行並進,在聞思修果上下功夫。可見聞法絕對不是走走過場就能達到的。想想自己這樣的愚癡眾生剛聞過的法音,又能覆述出幾條呢? 十萬八千里的差距體現無疑。所以我為什麽沒有受用,因為我還像一只螞蟻在蘋果皮上爬,根本沒有咬下一口。
再來,我常常反思自己善根太差業力太重,很多道理明白的太晚,耽誤了寶貴的暇滿人生,就好像這七法聞法的重要到現在才幡然醒悟。
但是,這種反思往往流於表面,成為一種口頭禪。現在想一想,什麽是善根。到底怎麽培植善根呢?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中講到,釋迦世尊住世時代是正法時期,眾生善根福報深厚,聞佛所說隨即信受奉行,大成就者比比皆是。信受奉行可不是這麽簡單的,所謂聽到佛說法馬上就深信不疑,就相應,就知道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諦,即刻虔誠的照著去做,這是善根起的作用,八識田中本就具有深深的根基,過去生本就有如是知,如是行的基礎,遇到正法因緣才能相應生長。
所以,這一世能夠恭聞到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純正無偏的法音,是我們修行解脫成就最殊勝的機緣,把法義弄懂成為自己的知見付諸實踐,這緊緊關係這我們這一世的受用成就,乃至未來世直至成佛。
總之,七法聞法是想要真正想了生脫死奮進的弟子們的捷徑至寶,感恩能夠參加七法聞法的共修,在大家共修共業的帶動下也總結出一些個人體悟,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幫助我在聞法的第五和第六個程序上做得更到位。
作者:杰西
《五灯会元》中有一则公案,说的是唐代高僧惟俨禅师(别号药山)曾指着山上枯荣二树,问弟子:“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呢?” 弟子道吾回答:“荣的好。” 另一弟子云岩回答:“枯的好。” 正好有个小沙弥走过来,小沙弥答曰:“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
万物枯荣有其规律,鲜花不会因为人们的喜爱而永远开放,四季也不会因为人们的好恶而变化缺失。既然我们无法左右外物,枯荣由他就是最好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引导下,拥有一种不执不滞、任运自在的日常生活态度。
但是,有人却曲解了这则公案,说:“好运、坏运都是命中注定的,你只需要接收就行了。什么奋斗,拼搏都是瞎使劲。”
这是将“枯荣从他”,拿得起放得下的坦然不执着,理解成了随波逐流的宿命论。这其实是对佛教,佛法,对因果一知半解,甚至毫不了解,才会产生这样错误的想法,说出这么荒谬的言语。
有一个寺院的方丈,他观照到寺院里的一个小沙弥还有七天的寿命,就让他回家去看看父母,七天后再回来。当这个小沙弥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场大雨,他看到一群蚂蚁马上就要被雨水冲走了,赶快将它们救了起来,等到了七天,这个小沙弥回到了寺院,方丈非常惊讶,不对呀!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我观照错了吗?于是他马上入定,看到这个小沙弥在路上救了成千上万只蚂蚁,给他增加了阳寿。这个公案告诉我们,就是要通过行各种善业转换因果,而不是命中注定。
《入法门论》中开示:“佛法二字,包括着宇宙间的一切有为无为之真谛、本来面目。简而言之,即是讲,宇宙间的一切因果即是佛法”。我们今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因果所定,而非命运或神灵的安排。那么,这因是谁种下的呢?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藉心经说真谛》中说法:“只要是身、口、意产生的一切作用,就要造一切业,造业自然就种因了,因种在那儿就必然有果,有因就有果。”所以无论好因、坏因都是我们自己种的,结出的好果,坏果也必然由我们自己承担,因果不昧丝毫不爽。
唐代高僧悟达国师,一念不慎,对御赐的沉香宝座起了贪着之心而冤孽上身长了人面疮,痛苦无比。这人面疮与国师十世前有着杀身之仇,累世都在寻求报仇的机会,但十世以来,因缘不成熟,一直无法得报。这一世悟达国师更是高僧,但由于对御赐的沉香宝座一时起了贪着之心,才让它抓住机会。后蒙迦诺迦尊者赐其三昧法水,令之解脱,才与悟达国师了却这一段夙怨。悟达国师,宿世皆为高僧,精进修行,好比树之“荣”,但一念名利心起,恶业现前,如同树之“枯”,不论枯荣,十世前种下的恶因,十世后也逃不掉因果的报应。
“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那是明白了因果法则后的释然,是对宇宙万物生灭现象的一种坦然。是一种无论外界如何暄嚣变幻,自己看破放下后的波澜不惊。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谓“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真正明信因果的人,在了解人生的种种枯荣皆为无常后 ,不会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诱惑,不会因困难挫折而消沉;明信因果的人,只会从因果入手修增上善缘,离避恶缘;明信因果的人,会通过学佛修行转换因果,证得解脱成就!
“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是学佛人不变随缘的放下,是随缘不变的闲庭信步。不执着,并不是随波逐流的消极,而是一种顺应因果法则的自身进取。
撰文:南栀
编辑:凡世尘印
——END——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 # 《入法门论》#《藉心经说真谛》
时间过得真快,快得有些猝不及防,真是应了憨山大师那句“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想起一个故事:舍利弗有一个弟子叫比库,是个金匠的儿子,出家加入了僧伽。舍利弗指导他如何观身不净,他就专门到林子里去观修,却丝毫没有什么境界。于是他就两次去请教舍利弗,希望得到舍利弗进一步的指导,但仍然没有进展。最后,舍利弗只好带他去见佛陀。
南无释迦佛陀非常清楚这个年轻人过去几世都是金匠的儿子,给他另外提出了观想的方法。佛陀要他从美好的感觉开始观想,不要他像以前那样观令他厌恶的事情,佛陀就用神通力量化现了一朵洁白的莲花,并且让比库把这朵莲花种在精舍外面的土堆中。
于是比库的心念全部集中在这朵圣洁的莲花上。他法喜充满,禅修的功夫逐渐增长,并且证到了四禅的境界。
随后,释迦佛陀又运用神通使莲花瞬间枯萎,年轻的比库看到刚刚还娇艳欲滴的莲花瞬间变得枯萎不堪,花色不再鲜艳夺目,终于悟出了原来莲花和其他因缘和合的事物一样,都是无常的。他因此更进一步了解了第一义谛。这时候,佛陀再度放光,告诫他要去除贪爱。比库遵照佛陀的教诲精进修持,最终于证得了阿罗汉果。
其实,观身不净也好,观白莲花也好,都是通过观想使其生起无常境,即使再姣好的容颜也终有苍老的一天,即使再洁白的莲花也终有枯萎的时刻。众生之所以迷恋这个色身,安于世俗之道,就是因为看不清这个虚幻的世界,不了解无常之坏灭性,不了解世俗成就与己并无永久和合性,而往往认假为真,执着于色受想行识,五官被五蕴所浸染,深陷轮回痛苦之中。
有情决定死,无情决定灭,有生命的终究是要死的,无生命的终将会消亡。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在《了义经》中说:“凡眼所见。幻化缘起。无实得见。”我们所见到的都是不实在的,都是假象。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皆空,一切有为法皆无所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生本身就是梦幻泡影,为什么还要执著呢?若要追求永恒,唯有修行如来正法,在当代佛陀住世的年代,潜心修持,去除贪嗔痴,勤修戒定慧,依《解脱大手印》而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定能臻达彼岸,获得永恒的幸福。
撰文:语默
——END——
前两天,笔者看到某收藏家向末代皇帝溥仪展示收藏品的视频颇有意思,在此与大家分享。
有一天,某收藏家邀请溥仪到家里做客,他拿出自己珍藏已久的一幅古画出来请其品评。这幅古画是明朝一位著名画家所作,已经过两三个举足轻重的艺术大师鉴定认可,可称得上是一件国宝级的收藏品。
那个时候溥仪被劳动改造后,已褪去皇帝的光环,成了北京的一个普通老百姓。谁知,他看完这幅画后,说了一句出人意料的话:“这个东西不对!”
收藏家一听,脸当时就拉下来了。在当时的收藏界,这位收藏家相当于现今家喻户晓的“马未都”。如果连他都看走眼,那以后如何在收藏界立足?所以溥仪否定的不只是这幅画,他在质疑这位收藏家的专业知识和鉴赏眼光,这简直就是在打收藏家的脸啊!
收藏家就问溥仪:“你说说这个东西怎么不对了?你看看这个落款,你看看这个纸纲,你再看看这个画风,这个墨,这个彩,你看看……”一连串的术语往外冒。
溥仪听着一直在点头,随后不紧不慢地说道:“你说的这些都对,但这个东西不对。”
收藏家继续寻根问底:“为什么不对?”
溥仪接着说了一句令收藏家无言以对的话,他说道:“因为它和我当初在宫里看的不一样!”
溥仪并没有用专业知识去否定这位收藏家,没有说我当初在宫里学的是什么鉴定标准,但是他从小就没看过赝品!因为宫中无赝品!他从小看的所有古董、艺术品都是正品、精品。所以当他看到假的东西,他并不能从学术层面说出这个东西用什么工艺造的假,他只知道一点——这个东西和我当初看到的不一样。
看正品多了,自然赝品也就无从遁形了。这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相同的道理。
这个收藏家拘泥于自己的所学,凭经验而误认赝品为正品,可见眼见未必为实。因为他犯了所知障,坐井观天认为眼前的天空就是整个世界,凭经验画地为牢,闹了一出“乌龙事件”。
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在《世法哲言》中如是说:“认旧知而为理,睹新见乃为邪,是为所知障犯。恒持所知障,必当渡愚痴,怎入聪明耶,更况智慧乎。”
读了这则哲言,我懂得了:凡是把自己已经拥有的旧知识作为唯一正确的道理、作为真理,而不再吸收新的知识,并且把新来的知识、鉴地视为邪见,即以自己的旧知识为标准,将任何新来的、不符合自己已有知识的东西都拒之门外,并打为歪门邪道的人,这种人就犯了所知障。一旦犯了所知障,就会渡入愚痴的境界,怎么变聪明,又怎么开智慧之门呢?
无知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有人不承认自己的无知。拒绝进步,那就是在故步自封。就如前文所述的收藏家,眼见未必为实。我们要勇于求知,才能更好地开敷智慧。
试想我们一生能掌握多少知识?就算你一天读完一本书,一百年也只是读三万六千五百本,再除去吃饭、睡觉、娱乐、工作等时间,一生又能读多少书?就算你过目成诵、记忆超群,一个人能掌握的知识在宇宙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
若因为自己闻所未闻,便执拗地一概排斥否定,拒绝深入事物本质的行为,无异于一叶障目、掩耳盗铃,将自己浅薄的凡夫知见凌驾于浩淼无际的宇宙真谛之上了。最终,害的还是自己。
因此,在未知或已知的事物面前,我们都不能犯所知障,要保持谦虚谨慎、终生学习的心态,这样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正所谓:突破自我,拥抱未来!
——END——
撰文:在路上
#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 #世法哲言 #溥仪 #末代皇帝 #所知障
最近网络中有个恶意造谣大王,从网上搜来一个所谓的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住址,于是乎造谣、诽谤、诬蔑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各路神仙粉墨登场。
有跟风者留言:“对照一下骗天骗地豪奢靡烂的享乐,真假一目了然。”
我看了他们语无伦次的胡言乱语,觉得太可恨、太可气、太可笑!
不错,曾经有位女居士叫李加晶,她得知佛陀晚上挤在一个堆满东西的小房间里席地而睡,非常艰苦,于是,李女士就想将自己坐落在洛杉矶豪宅区的一个大花园别墅供养给佛陀,没想到当场被拒绝了!
告诉你们吧诽谤者,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住址根本不是你们说的这个地址。至于在哪里居住,未经住宅者的授权是不得公开的,否则是违法的。
我要说的是, 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圣洁伟大哪里是普通人能得知其内涵的?退一万步说,假如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想过荣华富贵的生活就太简单了,佛陀的弟子数以万计,想虔诚供养佛陀的人太多太多了,可是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公开发下终生不收任何供养的誓愿,只义务利益众生。
2003年,泰国的关维成将自己的所有财产(现金、存款、股票、房产等)约300万美元,供养佛陀,佛陀留下1美元表法,其余全部退回。
2002年,台湾的王灿明先生要供养价值800万美金的土地给佛陀,遭到拒绝;2007年,来自上海的周耀、藏健夫妇,欲将价值3800万人民币的房产供养佛陀被拒收。
2011年,来自北京企业家刘玉凯夫妇将他自己的价值一亿两千多万元人民币的股票供养佛陀,还是遭到拒收。
香港拆船大王潘孝锐先生,他多次供养被拒绝。暮年时,最后一次拜见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时,恳求佛陀将存放在香港银行里的所有黄金,要用轮船或飞机运送供养,同样被拒绝。
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日常生活十分简朴。比如,祂从来没有要求做什么菜,吃什么饭。有的佛弟子经常去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家中的办公地方,这个办公的地方,是在一个走道的洗手间门口,由于堆了各种书籍杂件,剩余的空间最多只有四平方米,遇上人通过走道时,还要请坐着的人起身让道才过得去。大家根本想不到的是,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到美国20年来,没有餐桌吃饭,一直是在厨房的灶台上用餐。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家里的全部空间,都用来存放佛门所用和五明成果。
佛母都是自己做家务。佛陀家里用的毯子上面有好多补丁,亲眼目睹的隆慧法师曾难过得落泪。庙上开法会时,佛陀和弟子吃同样的饭,吃了还付钱给寺庙,从不搞特殊。
佛陀不收供养,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养活自己。同时,还把自己的劳动所得用于捐助寺庙、捐助众多的出家人、捐给贫穷和灾区的人们了!!!
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自从被佛教各大教派的领袖认证为始祖报身佛降世后,祂更是忙于法务,祂现在已经不再画画,祂一直以来都是义务为大众服务传法说法,每天平均8到12小时是常事,常常接待佛弟子到深夜两三点,这么长期的辛劳义务服务,却从来不收任何供养,如此忘我无私,处处把利益他人放在第一位,只利益他人从来不关心自己,这世界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实在是太感人了!
这样一位品行圣洁的顶圣,仅凭一个网络上胡乱编造的“富人区的地址”就编造谎言说“骗天骗地豪奢靡烂的享乐”,真是天大的笑话!
编造这种谣言的人,絕不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更不会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修行人!而是十足的混在佛教队伍里的魔子魔孙!!!
撰文:合立
编辑:安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判断——费斯汀格法则。即是: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当然这个10%和90%,是为便于人们理解而设的比例,但我对此法则颇有感触。
费斯汀格在其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卡斯丁晨起洗漱时,将心爱的名贵手表放置在洗漱台上,妻子怕被水淋湿就拿到了餐桌上,儿子用早餐时无意间将手表碰落在地摔坏了。卡斯丁气急之下打了儿子一顿,又骂了妻子。夫妻二人激烈争吵了起来。嗔怒之下,卡斯丁没吃早餐就去上班了。快到公司时他才想起公文包没拿,于是立即返家去拿。此刻家中已无人,妻子上班,儿子上学,而他的钥匙又在公文包里。无奈之下他只好给妻子打电话,让其回来开门。
妻子在急行赶回时,不慎将路边水果摊撞翻,水果翻落一地,摊主让其赔偿后方许离开。卡斯丁拿到公文包回到公司已经迟到了,遭到了上司严厉的批评,心情糟糕到了顶点,又因小事与同事发生了争吵。
妻子因早退回家送钥匙,被扣除当月全勤奖,儿子参加棒球赛本有希望夺冠,却被父亲打了一顿心情欠佳而发挥失常,第一局就被淘汰了。对这一家来说,真是极度懊恼的一天啊!
在上述事例中,手表摔坏是那10%,而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就是那90%。若卡斯丁能够控制好情绪,安抚儿子,也不与妻子争吵,后面一系列糟糕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接下来另一个故事则讲述了:停止抱怨,生活会愈来愈顺!
有一位作家出差时,乘坐了一辆很有特色的出租车。他刚坐稳,司机就递给他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我将以最快捷,最安全,最省钱的服务,把您送达目的地。”作家很惊喜,便与司机攀谈起来。
这时司机问:“您要喝点儿什么吗?”
作家道:“难道你的车上还备有喝的吗?”
司机笑着说:“是的。我备有咖啡和各种饮料,还有报纸。”
作家说:“给我一杯热咖啡吧。”
司机在保温杯中倒了一杯热咖啡给作家,随后又递了一张卡片给他,上面有多家报纸和电台的节目单,如《时代周刊》等。
这时司机说,刚开始我并没有提供这么全面的服务,而且像其他人一样爱抱怨,抱怨天气不好,收入微薄,每逢堵车的时候心情更极其郁闷。一日,偶然听到广播讲到:停止抱怨会让人走向成功。这一讯息让我幡然醒悟。我现在的情况都是由我抱怨造成的。从那时起我不再抱怨,决定当下改变。
第一年,我以亲和的微笑服务每一位乘客,收入翻了一番。
第二年,我更加关心乘客的喜怒哀乐,以宽慰的言语令其释怀,收入又翻了一倍。
第三年,经过我的努力,我的车成为五星级出租车,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人气也在上涨。现在要乘坐我的车,要提前电话预约。您是我顺路搭载的乘客之一。
作家听完后很是受益,他决定将司机的转变获益写成书。后来读者受其启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故事中的司机,先前抱怨而后停止抱怨,心态转变了,生活也随之改变。这正说明我们面对逆境,不起嗔怨,进而慈心利他,即能成就自己。这也正是“种善因,结善果”之理。而第一则故事中,卡斯丁那天的“境况遭遇”用佛教的说理,正是“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的真实写照。
从佛教修行的角度思考,这两则故事给我的启发是:心念对外境的执着,是我们心态和行为的“舵手”。倘若我们没有深知无常,不能解读无常,不能明彻因果谛相,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就会被境所迁,导致糟糕的事情一再发生,这时费斯汀格法则所提到的90%就无法控制,进而上演种种闹剧或悲剧。
正如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在法音中教导我们:“心动着境即是魔,随缘分别则无定”。世间多少事,都因我们执念深种,导致自己陷入迷茫痛苦之中。然而云淡风轻,抑或是“万里无云万里天”的心境,却又要历经苦痛之后,方能释然而感悟。
我们通过学佛修行,知其因果并明信因果,从因果入手去行持,那么就会懂得观因缘而不生痴妄,修慈忍而不起嗔怒;我们的心态和行为,就会由平日习养正见善行的功德及定慧齐修相应的道力所摄持。那么“费斯汀格法则”提到的90%就能被自己把持掌控,也不会像第一则故事的主人公那样有闹心而沮丧的一天了。
若我们在一切现象出现之时,皆观为缘起幻有假合之显;面对任何逆境都能以慈忍的心念而观视之;那么就不会因执我伤他而错因果,也就不会产生抱怨嗔怒的心行。能够任运自如掌控情绪,停止抱怨实为不易,更体现一个人的修为境界。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执,岁月无恙。
文/雲喜馨荷
《六祖坛经》记载:当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争论不已。六祖惠能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智者一语直指人心。
人的烦恼来自于每时每刻的想法,要知道起心动念皆是因,当下所受皆是果。妄动的心是你我日常痛苦循环的根源。
其实我们所求并不多,不过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万般欲念真的是伤神劳心。
学会守住心,才是做人最顶级的能力。
一、守住心——则少欲
看到过这样一个采访,有一位老书法家谈及自己当初练习书法的缘由:
“人的手,总想拿点东西。
看见好酒,就想斟一壶;
看见女人的腰,就想搂一把;
看见钱,也想抓一把;
看见官印,更想据为己有。
可是我知道酒色财权这些东西会让我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不如转移欲念,就让手抓住这支笔吧,每天都把心思放在练字上,手里也不闲着,那些欲望也就都消失了。”
聪明的人懂得用健康的爱好去磨炼自己做到寡欲。
迷失的人只有“翻车”“塌房”时才认清财色权欲是吞噬魔。
邓伦偷逃税被追缴并罚款1.06亿元,为钱“塌房”。
艺人吴亦凡因qj被批捕,为色“翻车”。
贪官郑登明落马时流泪忏悔:对不起卖棺材供他上学的父母。
人的欲念越深,给自己预埋的坑越深。
弘一法师提倡“寡欲故静”。
寡欲者大都能够在红尘中做到“静”。
用善念善行代替各种贪嗔痴欲念最为明智,心静就会少欲。
日常生活最是练心,谁也离不开生活这个天然道场来修心,越努力修行,越自在。
二、守住心——则身康
元代医学家罗天益也说过:“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心魔是病魔的内在根源。
《红楼梦》中贾瑞之死便是如此。
贾瑞暗恋凤姐,酒宴后对凤姐言语挑逗,激怒凤姐,设计惩治他。
凤姐心机深沉,利用贾瑞的好色弱点布下相思局。面对凤姐的邀请,几次表决心“死也要来”。贾瑞满怀幻想幽会佳人,结果却吹了一夜凛冽的寒风。
贾代儒见贾瑞一夜未归,打四十板子罚跪院里。
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也未曾让贾瑞清醒。色心高涨的贾瑞不得不休,凤姐辣计升级,他再次被屎尿淋头,还被迫签下赌钱的欠条。
几经折腾的贾瑞病倒了。
跛足道人给了风月宝鉴镜帮贾瑞医病,说他这是心病,叮嘱他切记只能看反面,不能看正面。
宝镜的反面是骷髅头,贾瑞害怕不敢看。而正面是他的内心所想,宽衣解带的王熙凤。
殊不知跛足道人是想告诉他:佳人再美,终会化为白骨一堆,放下淫念不执着,心病即可治愈。
可惜,色心痴迷的贾瑞定力全无,入了心魔幻境丢了性命。
良药唾手可得,自救一念间,贾瑞不睿。
曹公数笔道出人性的弱点,邪恶的根源。
关于人为什么会变得邪恶?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为一个西方人说法》中有更透彻说法。
佛陀说:“原因是
来源于他的贪嗔痴爱喜怒哀乐,
来源于他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来源于他的五蕴执着尘境、执着五尘而造成的。
简单地说,就是由于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幸福,
由于为了自己的利益幸福,就执着到自己,一定要自己好,就要把别人好的拿来,就邪恶了。”
似乎高级的人生理论都能听懂,但我们却依然犯着低级的错误。你我身上何尝没有贾瑞的影子,何尝不是常常邪恶的心魔在作祟?
心静了,不执着了,心魔才不会作祟。病魔亦远离,身心皆可安。
三、守住心——则生慧
还记得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吗?
一休思考时的标志性动作:盘腿就地打坐,两根手指头在光头上画个圈,总能解决各种难题。
定中生慧,毋庸质疑。
无法从容,是因为总有人让你动心。当妈的都有深切体会,因为娃就在你心尖儿上撩拨。
前几天,朋友10岁的孩子边骑车边拖着根长杆子玩。
妈妈见状赶忙劝阻危险行为,孩子玩得正高兴哪里听得进去。没说两句朋友就惯性开训,孩子嘟着嘴,拿车轱辘回怼她。
她伤心地说:“现在的孩子真叛逆,管娃真的太磨练人,放手还做不到。”
熊娃确实是派来折磨人的天使,因为他真的没有太大恶意,他们的使命也许是来帮我们来练心的。
叛逆从心理学上来分析:这是人受到刺激引起不耐烦或逆反的一种心理现象。
叛逆究其根源,还是父母方法不当。
教育孩子时,父母起初也能和言悦色,劝说无果马上关心转泄愤,局面剑拔弩张。
人的情绪就是在这样不自知的情况下百转千回,而旁观者还非得评说个是非对错。
剪不断,理还乱的日常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能守得住自己的心,自然言语也会柔和,关心他人的心念会持续的更久一些,对方自然会觉察到善意。
如何守住这份心?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心动着境即是魔,随缘分别则无定》的说法中,通俗易懂、直截了当地列举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五十类容易着心魔,生烦恼,随缘分别守不住心的对境。
若能知了,便易守心。无论教育孩子,生活工作就能不生烦恼。
无论你认同与否,那颗妄动的心总在作乱吧。
磨难多了,想离苦了,就会去觉观,去反思。
守心也需刻意练习,以圣人为楷模,一日三省。
有一天,你会对林清玄的话产生共鸣:“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心有多稳,人就有多智慧。
青天云,瓶中水。万物总有它的缘法。
心乱的人,则会陷入迷惑,误入歧途。
人生本就是充满起伏跌宕,若能守住自己的心,一切都会安然无恙。
所有的经历,不过是为你的人生填涂些色彩而已。
守住心,顶峰相见,愿你我能共赏一览众山小的壮美风景。
—END—
撰稿:祥云依依
编辑:西边的彩虹
小时候,父亲在我的心中非常伟大。他待人诚实善良,且疼爱子女,总是在我受挫折时给予鼓励。有句歌词叫“世上只有妈妈好”,我却想说“我的父亲也很好”。
然而,世人皆有不足,作为父母也不例外。孝养父母乃为人子女之本分,只是,当父母走上邪门歪路时,一味顺从父母并不是孝顺,反而是害了他们。帮助父母重回正道,是我们必须把握的尽孝方式。
由于多生宿业因缘,我的父亲迷上了算命、看相与观风水。十里八乡的人,一旦遇上了什么事,就忙着带上礼物请我的父亲去处理,简直把他视为神仙降世。而父亲呢,对于这些阿谀奉承一向是照单全收,丝毫不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名符其实。
时间一长,父亲变得自高自大起来,对待家人,也经常自称“罗汉、菩萨下凡”,好让我们都顺着、敬着他。有时为了一句不合意的话,他就闹不愉快。
那时的我,虽然觉得父亲的行为很不对,但由于自己对算命看风水这一套也没有正确的观念,也就听之任之了。
后来,我走上了学佛的道路,并且遇到了如来正法。通过恭闻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和学习《藉心经说真谛》等宝书,我心中油然升起了一种法喜,正知正见也逐渐建立起来。
原来,父亲所从事的算命看风水这一套,是违背因果的邪说,是误导人们走向愚昧痛苦的歧路,若不及时改正最终会自食恶果!
南无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教导我们,一切皆是因果的关系。想要考个好学校,就要用功学习。想要发家致富,就要勤奋努力争取。不存在因为有了一个好八字,一处好风水,自己不努力就可以坐享其成,大富大贵!
在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说法《浅释邪恶见和错误知见》中“认不信因果迷命理运气”就是一条邪恶见,一旦落入,此生不能成就,必堕三恶道中。
佛书法音令我顿开心扉,看到父亲还在邪见的泥潭中挣扎,我心中极为难受。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父亲远离邪见。
我多次向父亲讲述因果不昧的道理,但是由于长期养成的自大我慢,父亲丝毫都听不进去。如何才能让父亲认清自己,远离邪见,继而谦虚谨慎呢?我一时陷入了迷茫。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对父亲说:“学习《藉心经说真谛》宝书使很多人得到了大利益,我也在家里放一本《藉心经说真谛》的首发版,您有空看看吧。”
本来是无心之举,没有抱多大希望。没想到,一个月后,父亲给我打电话,惭愧地表示——自己应该叫“无知者”,永远都叫“无知者”……
我大喜过望,赶忙问其原因。
父亲回答说,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那么伟大,都永远称自己是“惭愧者”,而自己百无一是,却在冒充圣贤,真是混蛋一个!
原来,父亲看到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身体力行教导弟子的圣迹佛格,倍受感动,而升起了忏悔心呀!百感交集之下,我无比感恩诸佛菩萨给予的加持,让夜郎自大的父亲认清了自己。
在之后,父亲又主动看了一遍宝书。虽然离真正的学佛修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已非原来深陷怪力乱神、封建迷信的父亲了。
在父亲节来临之际,我为报答父亲的养育大恩,把父亲接受正见改变自己的真实事迹分享出来,愿普天之下所有的父亲们,都能得遇如来正法,走上学佛修行的解脱成就之路!
同时也愿我的父亲继续踏实修行,今生幸福圆满,早日成就解脱!
——End——
撰文:戒修
编辑:对白云天
假期,我们一家子驱车前往零口塬游玩。
行车途中,道路两边是郁郁葱葱、壮阔绵延的麦田,景色十分怡人。清爽的凉风吹进车窗内,使人惬意极了。
到达目的地,同学老李早就在家门口迎接我们。
这是一座宽敞温馨的农家小院。院子里长着几株海棠树,红彤彤的硕果让枝条弯下了腰,这片火红的热情感染着我们。
我在院子里转悠了一圈,发现地面上摆放着不少蜂箱。成群的蜜蜂在蜂房里进进出出,十分忙碌。
老李是位资深的养蜂专业户,养蜂有五十多年了。我饶有兴趣地询问他养蜂的经验。一番交谈后,我不仅收获许多有关蜜蜂和蜂王的知识,还对这些生灵萌生了敬意和怜惜之情。
眼下正值采蜜的旺季,成千上万的工蜂每天不畏辛劳,起早贪黑,往返于蜜源地和蜂房间。它们来回多次,行程一百多公里,将采集的花蜜、花粉带回,再经过数道程序加工,才能创造出诸多蜂产品。
蜜蜂的寿命通常只有四五个月,而在采蜜最繁忙的时候,执行任务的工蜂们仅有二十多天的寿命。可见它们劳动强度之大,有些是活活累死的。就在蜂房附近,我看到地上散落着不少蜜蜂的尸体,还有许多蜜蜂正扑棱着翅膀,现垂死挣扎状……它们以生命为代价为这个世界默默奉献着。
这一切让我深受震动。生活中何止是蜜蜂,我们今天能衣食无忧,出行方便,生活安宁,正是一切众生各功所能,无私付出和努力劳动造就的结果。所有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亲人啊,在此特表达致敬之情: “感恩有你们!”
除了感恩,我内心还充满了悲悯。小蜜蜂辛劳又短暂的一生难道不是生命无常的缩影吗?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了获取世间福报,一生劳苦奔波、担忧、烦恼,一当断气死了,什么都没有了。
恭闻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后,我明白万法皆无常,也深知人生本质是苦,终究是梦幻泡影,来去匆匆。如何脱离这无常世界,获证菩提呢?值得我们好好思量了。空洞的理论代表不了实际的证量。我们要恭闻正知正见的佛法,思考并深入修持,才能获得了生脱死的契机。
高尔基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惟愿我们都能珍惜时间,精进修学,努力耕耘过,就一定会有收获。
——End——
撰文:超芳
编辑:菩提籽